风采月刊 → 月刊介绍 :《风采月刊》简史
当前位置:风采月刊月刊介绍
《风采月刊》简史
发布时间:2024年11月29日     浏览次数:45 ℃   

世事沧桑,弹指一挥间,《风采月刊》自1925年1月创办至今,不觉已历80载。在侨乡众多对外宣传的刊物中,《风采月刊》可算历史悠久。

《风采月刊》创办之初,社址暂设台城维新路维新公司三楼,其时办刊宗旨是:阐扬祖德,联络宗亲,谋群策群,力之结合,为应兴应革之研究,促进家族自治,上符民主立宪之精神。由于办刊宗旨明确,栏日众多,内容丰富,发行量广,深受海内外乡亲的喜爱。1938年3月,由于日寇侵华,国内政局和社会动荡,办刊经费筹集遇到困难,兼遇邮局暂停包裹刊物收寄,万般无奈下停刊,1939年11月重新复刊。1943年,战祸延及台山,家乡沦陷,美好家园在日寇铁蹄下遭蹂躏,《风采月刊》又一次被迫停刊。1945年,抗日战争胜利,在内外宗亲共同努力下,《风采月刊》劫后余生,重新发挥她的特殊作用,在余族的文化园地里,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。1949年10月,大陆政权易主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百废待兴,《风采月刊》原有编撰人员,由于生活所驱,劳燕分飞,故此无眼顾及办刊之事,致使《风采月刊》默默无闻,安然沉睡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,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,也吹醒了安然沉睡30余年的《风采月刊》。在余族有识之士的努力下,《风采月刊》复刊号,终于在1982年3月同读者见面了。从此,揭开了《风采月刊》发展新一页。

复刊伊始,《风采月刊》困难重重,举步维艰,虽然社务机构非常健全,但一无社址,二又经费不充裕。在这种困难情况下,个别内外宗亲支持,族刊同仁精诚团结,辛勤耕耘,正常出版。1989年,香港余氏宗亲会和香港余风采五堂会首长有见及此,耗资港币5万元购置楼房一套,坐落在台城草朗街21号,定为《风采月刊》社社址。从此,风采月刊社有了自己的社址和办公地点,大大改善了办刊和办公条件。1993年,香港余氏宗亲会和香港余风采五堂会又捐资港币3万元,对社址进行扩建,原一层的结构变成二层,楼下58平方米,作为宗亲聚脚的地方,楼上56平方米,作为族刊办公地方,全面装修,焕然一新。
20多年来,《风采月刊》始终遵循“沟通内外,敦宗睦族,弘扬祖德,振兴家乡”的宗旨,坚持以乡音侨情为主,突出“余”字的办刊方针,具有鲜明的余氏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。所开辟的栏目有:侨乡掠影、乡音族闻、海外宗情,赤子情深、缤纷校园、侨邑纵横、风采人物、风采广场等。广大宗亲读来亲切,爱不释手,赞誉她是余族“扩大了的集体家书”。28多年来,据统计:共出版了77期,印数达22万多册,发表文字400多万字,刊登新闻图片数千幅,发行30多个国家和地区,拥有读者数以万计。尤可喜的是,从1999年起,由原来每年出版三期,改为出版四期,分春夏秋冬号。2003年改为16开彩色版,2014年12月改为大16开彩色版,是台山、开平50多家侨刊中每年出版期数最多和出版最正常、印刷质量较好的刊物之一。

20多年来,由于《风采月刊》及时报道家乡消息,阐扬先贤及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的事迹,大大激发了海内外宗亲投身家乡建设的积极性,使家乡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。目前余村里的各个村落呈现一派莺歌焦舞、旧貌换新颜的景象;壮丽堂皇的族校武溪中学的矗立和其他学校新校舍的落成,举目皆是;多姿多彩的文化楼、敬老楼的建成,成为乡人的好去处;村容村貌变化神速,座座新楼拨地而起;一条条宽到的水泥乡道展现眼前;大大小小的工厂星罗棋布,呈现出经济繁荣、一日千里的局面;乡民的生活得到大大改善。这些喜人的变化,同《风采月刊》架起金桥,沟通内外,激发乡情不无关系。因此,《风采月刊》复刊20多年,是服务侨胞的20多年,是为族人办实事、振兴家乡的20多年。因而,屡获殊荣,多次获广东省、江门市、台山市表彰奖励。

《风采月刊》的生存和发展,全靠海内外宗亲及各界人士的支持。据统计:20多年来, 海内外宗亲及各界热心人士共捐助办刊经费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。海内外宗亲的鼎力支持,使《凤采月刊》免除后顾之忧和充满生命力,发展前景良好。

(余伯寅、余振明,原载《风采月刊》2005年冬季号,庆祝《风采月刊》创刊80周年专刊)

 

 
 
主办:台山市风采月刊社    承办:台山市北峰数字媒体技术有限公司
建议使用:1024*768分辨率,16位以上颜色、
台山市风采月刊社版权所有